2025年11月6日下午,丹麦奥胡斯大学(University of Aarhus)的教授Sven Tarp应邀出席第290期“外语论坛·专家论道”,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Whole-process research: The long and arduous journey from idea to publication”的精彩讲座。

“最优秀的研究源于好奇心的驱动。”讲座开场,Tarp引用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Geoffrey Hinton的洞见,为在场听众点明了学术研究的本源。他强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并非源于对热点话题的盲目追逐,而是植根于研究者对未知领域的genuine puzzle(真实困惑)。
接下来,Tarp特别区分了三组关键概念:追随潮流与找到真正的研究空白、重复他人成果与贡献新知识、表面描述与深度分析。他指出,许多学者容易陷入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的陷阱,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缺乏对“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深入探讨。
区别于传统的分段式研究指导,Tarp提出了“whole-process research(全过程研究)”的创新理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深度爱好者,Tarp提出的这一概念借鉴了中国特色政治概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维框架,将研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最初的想法萌生到最终的成果发表,每个环节都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基于此,Tarp强调,成功的学术发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初创意的质量和独创性。
在论文写作环节,Tarp提供了诸多实用建议。他建议研究者在开始写作前就锁定目标期刊,仔细研读其内容要求、写作风格和篇幅限制。在写作过程中,要将论文构建为一个完整的论证结构,避免将其简单视为对研究项目的描述。
此外,Tarp介绍了“default mode network(默认模式网络)”的概念——当大脑处于放松状态时,大脑的特定区域会高度活跃,帮助整理思绪、整合记忆,并创建新的关联。他建议研究者为大脑创造“自由空间”,通过散步或聆听音乐等方式,让潜意识继续处理学术难题。
最后,Tarp郑重提醒听众关于学术诚信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抄袭和不当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可能会永久性地毁掉一个研究者的声誉。唯有坚持独立思考、严谨治学,才可以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
讲座结束后,师生踊跃提问,围绕“跨学科研究的开展”与“默认模式网络的实践”等话题,与Tarp展开深度讨论。
【专家简介】斯宛·塔普(Sven Tarp),丹麦奥胡斯大学(University of Aarhus)教授,国际知名词典学者,现代功能词典学理论创始人,长期从事词典编纂实践,主编及参编词典近20部,有非常丰富的词典编纂经验,近年来专注于人工智能与数字辞书编纂研究,著述丰厚。2024年9月起,受聘担任tyc122cc太阳成集团讲座教授,加入数字辞书研究团队,积极助力学院人才培养与科研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