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丹麦奥胡斯大学(University of Aarhus)教授、国际知名词典学家、现代功能词典学理论创始人斯宛·塔普(Sven Tarp)应邀做客“外语论坛·专家论道”,以“What does AI require from us to become a reliable partner”为题,深度解析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作的核心逻辑与人类的独特价值。

讲座开篇,Tarp即点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悖论:自1955年约翰·麦卡锡等科学家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概念以来,研究者始终在未完全洞悉“智能”这一概念本质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智能”,这一理论反思直指当前AI发展的深层命题——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究竟存在何种本质分野。
为厘清这一命题,Tarp从人类大脑结构与AI技术机制两方面展开剖析。他指出,人类大脑拥有860亿个神经元与约100万亿个突触连接,构成太阳系中最精密的复杂系统;更关键的是,人类神经元突触具备“可塑性”,即能随经验调整连接强度,这正是人类学习、适应与创新能力的生物学基础。反观当前AI技术,即便如GPT-3这类拥有1750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本质仍是基于概率模式的“预测系统”——通过数据统计预测下一个最可能出现的词汇,而非真正理解语言含义。Tarp强调,这种机制差异正是“AI幻觉(hallucination)”的根源,具体表现为信息缺失时的臆测、复杂问题处理中的错误组合,以及引用不存在资料等问题。通过引用Apollo Research、复旦大学等团队的研究结果,Tarp进一步论证了AI生成内容的不可靠性。
随后,面对AI技术的快速演进与随之而来的潜在挑战,Tarp强调了人类在智能时代的不可替代性——即人类如何锚定自身独特价值。他提出,人类不应与AI比拼“全知全能”,而应深耕特定领域,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基于此,Tarp提出使用人工智能时应具备的两大硬核能力:其一为“领域基础知识(knowledge)”,有效利用AI获取信息的前提是用户已具备该领域的基础认知;其二为“AI工具使用技能(skills)”,即需掌握正确的工具应用方法,才能让AI真正服务于专业需求。Tarp特别结合德雷福斯模型(Dreyfus-model for skill acquisition)进一步阐释:人类专业技能发展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胜任者、熟练者、专家五个阶段,其中,熟练者和专家阶段的核心优势在于“直觉能力(intuition)”—— 能基于大量经验,以无意识的方式,即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种经验沉淀后的直觉反应正是当前AI完全不具备的核心能力。
此外,Tarp还深入剖析了人类认知优势的神经基础。他指出,人类“直觉”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人类多脑区协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复杂的神经网络协作能让人类在复杂情境中快速做出正确判断。同时,Tarp详细介绍了“Default Mode Network(DMN,默认模式网络)”——该网络在人类专注于具体任务时活动较低,而在清醒但不专注的状态下(如放空、散步时)活动显著提升,其核心功能是负责反思、记忆整合、未来规划与创意联想,是人类创新思维的重要源头。Tarp坦言,现代社会对效率的过度追求,往往导致人类错失激活这一网络的机会,为此他提出“mental prompt(心理提示)”方法,即面对复杂问题时,先将问题核心总结为简短的心理提示,随后转向其他活动(如漫步森林),让大脑在“后台”自主处理,更易催生解决问题的灵感。
讲座后半段,Tarp将视角转向AI时代的教育变革。他指出,传统西方教育体系主要围绕“external information gathering(外部信息收集)”与“analytical processing(分析处理)”两大原则构建,而在AI时代,必须新增第三个核心维度——training in conscious management of the internal cognitive processes(对内部认知过程的有意识管理)。通过援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他强调AI应作为辅助工具,而非人类思考的替代品。同时,通过以生物学中的symbiosis(共生关系)为喻,Tarp提出理想的人机关系应是互利共生——AI提升人类生产力,人类同步发展认知能力;但当前部分大型科技公司将用户对话数据用于模型训练的做法,使这种关系更偏向“寄生”。
讲座尾声,Tarp提出AI时代人类教育的新要求:需在掌握全面的文化、社会、经济与科学知识基础上,深耕特定领域的专业化技能,同时学会有意识地管理自身认知过程(如给自己预留反思、放空的时间)。唯有通过这种“知识+技能+认知管理”的综合培养,人类才能与AI建立健康的协作关系,充分受益于技术进步。
本次讲座以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哲学与教育学的跨学科视角,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剖析AI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为构建健康人机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极大拓宽了在场听众对AI时代人类定位的认知,对促进人机和谐相处的思考提供了重要启示。
【专家简介】斯宛·塔普(Sven Tarp),丹麦奥胡斯大学(University of Aarhus)教授,国际知名词典学者,现代功能词典学理论创始人,长期从事词典编纂实践,主编及参编词典近20部,有非常丰富的词典编纂经验,近年来专注于人工智能与数字辞书编纂研究,著述丰厚。2024年9月起,受聘担任tyc122cc太阳成集团讲座教授,加入数字辞书研究团队,积极助力学院人才培养与科研国际化发展。